□蒋璟璟
7月30日晚,厦门大学外文学院发布情况通报称,已关注到该校学生陈某某在社交平台发布辱骂国家运动员的不当言论情况,对此高度重视,已第一时间开展调查,将根据调查结果依规依纪作出严肃处理。据悉,陈某某在微信朋友圈发布多条针对国家乒乓球运动员王楚钦、孙颖莎的侮辱性内容,不仅涉及人身攻击、外貌羞辱,还有不实技术诽谤,比如称运动员“发球不干净”“步伐差劲”等,甚至使用低俗色情语言攻击运动员家庭。(扬子晚报)
就算辱骂的对象不是运动员而是普通人,陈同学的措辞之恶、用语之脏,也可谓令人发指。事关人格、名誉,运动员和普通人所享有的公民权并无区别。这意味着,运动员既不享有额外的保护,也没有义务牺牲掉这块权利。这部分权利的边界如何界定?权利的捍卫如何实践?置于近期体育圈整治饭圈乱象的大背景下,厦大陈同学的言论与后果,因之具备了更多的追问价值。出口成脏、污言秽语,其字里行间的升腾杀气与无边恶意,叫人不寒而栗而又不明所以。
展开剩余51%这是社媒勃兴之后的特有景象,人们在很多时候,会对素昧平生的“陌生人”产生强烈的爱恨,并由此衍生出某种至死方休的极致狂热。最近这起事件中,陈同学对王楚钦、孙颖莎的谩骂羞辱,简直到了疯狂的地步。可事实上,他们之间,并没有实际交集,更没有深仇大恨。既然如此,陈同学又何以恨得如此坚决、癫得如此彻底呢?如果说,现实中的吵架,还有一个事态激化、升温失控的渐变过程,那么网上的对线,则往往是“瞬间冲顶”的,迅猛而可怖。
网上的骂战、互喷,经常是没有分寸、尺度可言的,很多人开喷,并不是用自己认为“合适的词”,而是用自己所能想到的“最脏的词”。情绪的极化,加之语言的失格、逐恶,种种因素交织作用,都使得网络上的发声、论辩、批评,时常呈现出一种一招制敌的急迫与“必欲置人于死地”的杀心。辱骂运动员的陈同学,现实中或许也是个平和的、安静的正常人,可是在网络舆论场内,他却成了另一个人——一个可怕的、粗鄙的自己。
学校环境育人、网络环境毁人,这是很多案例中,一再揭露的悲哀事实。如今,厦门大学小心翼翼地处理着这件棘手之事,既要亮明态度、回应舆情,也要重申规矩、守护文明镇江期货配资,同样要努力避免事态失控、造成悲剧性后果。一个失去了分寸感的社会,有人不知分寸地开喷,有人不知分寸地施惩,疯狂的遇上更疯狂的,恶意的螺旋上升,终将消弭那些和解的可能,这是所有人的悲剧。要嘴下留德,也要得饶人处且饶人,永远不要让仇恨吞噬灵魂。
发布于:四川省